2008年11月20日 星期四

專題講座『社區總體營造-營造螢火蟲生態社區經驗分享』心得

與「三生緣區」的第一面之雅是在上學期上林獻堂老師的茶藝課程的時候,老師希望我們能在螢火蟲季的尾聲舉辦一場茶藝活動來體會茶人天人合一、螢螢飛舞的感覺,還没去「三生緣區」的時候,只聽去過的同學說這地區是溪頭風景線上的賞螢聖地。當真正到此地時,一片黑暗,伸手不見五指,可是過一會兒,哇!螢火出現在我們身旁時,處處螢火點點四處飄揚,令人興奮不已。真的好久好久没見螢火蟲的蹤跡了,而且一看就是那麼多。當晚除了螢火蟲之外,也有豐富的蛙聲,組成美聲合唱團,獻聲伴唱,與螢火蟲的螢光聯合呈現出一幅美麗又浪漫的影音世界,好像在歡迎著我們的到來!在這樣的環境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品茗真是令人難忘,殊不知這樣好的生態環境是一群人努力的結果。
這次公民素養週的主講人是張伯志先生,我與他有數面之雅,第一印像感覺他有一種赤子之心,人很熱心,但只知道他是鹿谷社大的秘書,只要我們名間社大有需要,他就會來幫忙。只是他從來都就很低調,不知道他是「三生緣區」螢火蟲生態社區創造的關鍵成功人物。
上課時,他自稱自己的身分是自耕農,「做農」是他的「工作」與「職業」,而雖他謙稱學歷上只是用混的混到高職補校而已,但覺他有很深的內涵與一份火熱的心。後來有機會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行政文書工作,因為對「教育」工作充滿熱忱,於是開始投入「教育」相關之事務,並積極參與「社區教育」工作。由於921大地震,啟動了他對「家園重建」、「內湖國小校園重建」、「環境保護」等相關議題的關切,從此專職社會工作,並朝生態保育工作努力,並嘗試追求「社區與學校的真實共在」的實踐。
桃芝風災後,他發起籌組南投縣生態產業文化協會,試著想借協會組織的力量,引進「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社區總體營造」理念進入社區。隨後舉辦了各項教育研習課程活動,並在鹿谷鄉內湖社區內完成了生態竹園、十二股黃緣螢之家、三生緣區、社造竹苑、夢中林步道及花架生態區等公共空間。
也許是帶著一份傻勁投入社會工作,隨著時間的累積,逐漸增加了他的工作項目、內容和領域,雖然很忙碌,但他却做得很開心。因為表現的成效不錯,於是大家讓他有機會擔任更多的職務,讓他的知識與能力不斷增加,因此他期望未來能利用多年來學習所得的知識與思想,為這塊土地提供一己之力。
就我所知,當初取「三生緣區」這名字的意義,是希望將生態保育、生活歷史、生計產業這三生的想法實現在這地區。「三生緣區」區內有輕便車道、輕便道候車亭、雙湖生態池及木棧道,構造物材料均就地取材,目的是要減少對環境生態的衝擊。他與當地居民對此地區的「社區營造」懷抱著許多理想與期許,因此投入許了許多心力,希望來結合生態竹林成為一個生態的天堂。
生態環境的建立和經營殊為不易,所以上課時張先生特別說明賞螢時不要用手抓螢火蟲,愛它就請不要傷害它因為小小的螢火蟲也是一條寶貴的生命,應該要好好珍惜。螢火蟲的壽命很短,愛它,就不要把螢火蟲帶回家,若有抓取螢火蟲來觀察完了之後,請一定要把它放掉,因為小小的螢火蟲只要受驚嚇或以手觸摸,就很容易死亡,要有這份認知,才能讓螢火虫在大自然之中,生生不息!
  上完課後,陳秘書特別稱張先生為「張博士」,因為他在營造螢火蟲生態社區時,所做的研究和投入的心力真的是比專家還專家。雖然他自己已是螢火蟲方面的專家了,但他也把螢火蟲推廣出去,讓大人、小孩大家都能認識牠,了解螢火蟲在自然生態的地位和生活習性。因為他認為「自然生態是很奧妙的,永遠有發現不完的東西,經由不停的探索發現,可以締造更多的奇蹟」,於是他更想要護育更多螢火蟲,讓大家都機會目睹牠們在黑夜裏的螢螢丰彩。
每年的大約3月底至5月中下旬,是三生緣區的最佳賞螢時期。當一閃一閃的螢火蟲翩翩飛舞於黑暗的天際時,點點螢光就像是天上眨眼的小星星,也像是在夜晚提燈四處夜遊的小精靈!他說每次他一看到護育螢火蟲有成果,就會很有成就感。一開始的時候在護育的過程中,很多人都會認為他是傻子,但也許就是這份傻勁,讓他學了許多東西、也認識了更多昆蟲、動物和植物,讓他更了解大自然,也得到很多樂趣,這些是他綿延不斷持續下去的原動力。
  也許是「天助自助者」,在建立的過程中遇到許多貴人,例如詹政道博士告訴他許多關於生態的觀念。而何建鎔博士也來幫忙上課,當大人、小朋友大家一起來,都很歡喜希望能學習到新知識時,好像整個社區的所有人也都跟著一起成長,大家就像一個生命共同體,一起共同來關心整個社區,為社區而努力,這份熱誠是令他難忘而且感動的。
平時張生先就不斷地整理三生緣區的環境,目的就是希望讓賞螢活動的來賓們能獲致更完好的景緻及行動空間。我覺得張先生是一個有理想的人,他為了達成社區總體營造的理想,提出社區生態保育的精神以實踐塑造地方特色、凝聚社區意識與加強民眾參與,抱持一份傻勁培育螢火蟲生態環境及建立相關設施的目的,不僅是希望社區居民及外地遊客能瞭解生態、參與社區生態,更希望成為大家的生態終身學習的場所。
  我想張先生和居民所營造的社區不單單只是單純的硬體訴求,而是含有一種深入融入生態保育的深邃精神內涵;且不僅僅只是文化及生態的脈絡的記錄,而是希望多元價值的呈現與融入常民生活的關懷。「三生緣區」所要營造的不單是重視地方生態、生存、生活、生產環境紋理演變的保存與發展軌跡的維護,更要結合終生學習與鄉土探索的教育理念,如今已發展出核心生態環境,成為社區經營管理及情報彙整的集散中心。
做任何事一定要盡心盡力、要能聽得進旁人的專業意見,並隨時保持一顆學習的心,在正確的方向上配合天時、地利及人和,並堅持到底全力以赴,這是我從他的心路歷程中學到的感想。也許「人在做,天在看」,「天公疼憨人」只要在對的方向上肯努力,無怨無悔,我想終會有正面的回饋的一天。
在多年的努力之下張先生有了初步的成果,但可能離張先生的理想還有一段距離理,我相信不久的將來,有更多有熱忱的「張伯志先生」來投入社區總體營造,在原有的基石下,共同努力,開創出真正實現具有豐富的「生態保育」、呈現完整「生活歷史」、活絡多元「生計產業」特色的「三生緣區」。

名間社大 雷兆國 17.Nov.2008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Very good!